當前位置:髮型館>髮型圖片>明星髮型圖片>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明星髮型圖片 閲讀(2.5W)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郭鬆齡

郭鬆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1905年就讀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次年進永平府北洋陸軍第二鎮隨營學堂,1908年任奉天防軍哨長。1909年隨朱慶瀾換防進入四川,擔任連長。1910年加入同盟會。曾為張學良之教官,奉軍著名愛國將領。

中文名 郭鬆齡

別 名 字茂宸

國 籍 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 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

出生日期 1883年(癸未年)

逝世日期 1925年(乙丑年)12月25日

職 業 奉系將領

畢業院校 陸軍速成學堂

去世地 遼中縣老達房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2張

25日晨,張作霖派出衞隊團長高金山去押解郭鬆齡,但隨後不久,張作霖又下達了“將郭氏夫婦就地槍決”的命令。史料記載,楊宇霆擔心夜長夢多,張學良會出手相救,便向張作霖進言即殺郭鬆齡,以絕後患。

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時,高金山將郭鬆齡夫婦押到離老達房5裏許的地方槍殺。臨刑前,郭鬆齡面不改色,對東三省人民留下遺言:“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夫人韓淑秀也從容不迫地説:“夫為國死,吾為夫死,吾夫婦可以無憾矣,望汝輩各擇死所!”當高金山下達開槍命令時,韓淑秀滿懷深情地看着郭鬆齡説:“茂宸,我要你放心地看着我先走,來吧,先打死我。”

此時,郭鬆齡42歲,韓淑秀35歲。

郭鬆齡被捕時,王永清曾電告張學良。張學良得知高金山受命押解郭氏夫婦,擬電令高金山將郭押解到軍團部,想救郭鬆齡一命,送他出國留學。但電未發出,即接高金山電話,告張已將郭處決。張學良得到郭鬆齡被處死的消息後,痛惜地説:“如郭不走,決不致死。”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3張

“郭鬼子”是郭鬆齡的綽號,他人大身高,平素穿一套布軍服,和士兵軍服一樣,當時奉軍將領都是穿的質素很好的呢軍服,布軍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軍服又長得像白俄一樣高大,因此遂被人呼為“郭鬼子”。

我在翻閲瀋陽的老照片時,不經意間有兩張照片像槍彈一樣將我射中,我被這發黃的照片上散發出的悲慘和恐怖的氣氛刺激得心裏不住地戰慄。這是1925年12月25日轟動全國的郭鬆齡倒戈反奉失敗後,郭鬆齡將軍和妻子韓淑秀被處決並遭到暴屍羞辱的寫實記錄。

全奉天城為之震動了,沒有誰不為他們的壯舉所動容。報上載文稱:“郭鬆齡之敗,非敗於張作霖,乃敗於日本帝國主義。”

郭鬆齡被捕時,王永清曾電告張學良。張學良得知高金山受命押解郭氏夫婦,擬電令高金山將郭押解到軍團部,想救郭鬆齡一命,送他出國留學。但電未發出,即接高金山電話,告張已將郭處決。張學良得到郭鬆齡被處死的消息後,痛惜地説:“如郭不走,決不致死。”

郭氏夫婦被害後,張作霖命令將郭氏夫婦的屍體運回奉天,在小河沿體育場曝屍三日示眾,並將遺體拍成照片各處張貼,傳示東三省各市、各縣,懲一儆百。當時小河沿圍觀羣眾數以千計。

郭氏夫婦死後,因父母、弟弟和繼子逃難在外,遺體由親友代為裝棺,暫厝於小東門外珠林寺。“九一八”事變後,其家屬才把郭氏夫婦安葬在家鄉附近,1948年,由其繼子郭鴻志移葬於瀋陽東陵區七間房墓地。

張學良對郭鬆齡夫婦的死很是惋惜。1926年,張學良給饒漢祥的信中説:“良與茂宸共事七年,誼同骨肉,其去冬舉事魯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敗不能援手。回憶前塵,曷極方事之殷,良惟自愧。”後來,每當張學良遇到難辦的事,就感歎説:“有茂宸在,哪用我為這份難?”1981年,“九一八”事變50週年之際,張學良回顧往事仍扼腕長歎説:“如果當時郭鬆齡在,日本人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這是張學良對郭鬆齡軍事才能的一種充分肯定,也是對良師益友郭鬆齡的深切緬懷。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4張

郭鬆齡算是奉系軍閥的中一位年輕有為的將領,受到過張作霖的重用,跟張學良的關係是很鐵的。但是郭鬆齡的出生於貧苦人家,早年跟隨過孫中山,信奉孫的三民主義,“左”傾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後來共產黨的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郭本人同張作霖也有矛盾,因此後來反奉。

1925年11月22日,郭鬆齡在灤州率7萬人倒戈反奉,外因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事統戰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內因是他追隨孫中山,信奉三民主義,立志報效國家,反對賣國投降。

一、中國共產黨策動郭鬆齡反奉倒戈1925年11月22日,郭鬆齡反奉倒戈,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做了大量工作的成果。首先,在理論方面,李大釗最早提出必須依靠自己的軍隊,才能推翻軍閥統治的思想。

他説,要把軍閥徹底推翻,“就得靠革命的進步軍隊,同軍閥勢力對立、鬥爭。等待時機成熟,利用軍閥混戰,趁機消滅他們。”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內部發生了激烈的地盤之爭。據何柱國回憶:張作霖原先預定由姜登選去接江蘇,郭鬆齡去接安徽。

不料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結果楊去了江蘇,把姜登選擠到了安徽,郭鬆齡則落了空。郭鬆齡在此次直奉戰爭中功高而未獲賞,心中極為不滿。

後來楊宇霆、姜登選將蘇、皖丟失,郭鬆齡氣憤地對張學良説:“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着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

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此時,郭鬆齡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張學良沒有在意11月21日晚,郭鬆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剩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5張

評書《亂世梟雄》,説的是“奉系軍閥”那些事兒。其中,“郭鬼子反奉”是個重頭章節。“郭鬼子”者,郭鬆齡將軍是也。郭鬆齡“反奉”失敗,被張作霖殺害之後,究竟歸葬何處?且看下文分解。

郭鬆齡,字茂宸,1883年,出生於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寨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1925年,郭鬆齡與夫人韓淑秀到日本考察軍事,聽聞張作霖正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郭鬆齡憤慨至極,遂決定聯絡馮玉祥共同“反奉”。1925年11月,郭鬆齡在灤州起兵,發表“反奉宣言”。

郭鬆齡率七萬大軍攻佔山海關,奪取綏中、興城,衝破“連山防線”,佔領錦州。“奉軍”全部退卻到遼河東岸據守。然而,“郭軍”攻打新民巨流河時,遭到日本關東軍襲擊;後方又被吳俊升的“奉軍”切斷。結果,“郭軍”的白旗堡彈藥庫被燒;日本關東軍飛機對“郭軍”陣地狂轟濫炸。“郭軍”不敵,一敗塗地。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6張

1925年12月24日,郭鬆齡夫婦化裝,坐在驢車上圍着棉被南逃,途中,隱藏在新民一老鄉家的地窖裏。翌日,郭鬆齡夫婦被抓捕,雙雙被張作霖殺害。張作霖派人洗淨了郭鬆齡夫婦身上的血跡,換上了一身新衣服,用席子圍上二人屍體,命令:將郭鬆齡夫婦屍體,在小河沿曝屍三日,不得收葬。

當年,郭鬆齡夫婦慘遭“曝屍之辱”,一時間轟動整個奉天(瀋陽)城,百姓們都為郭鬆齡夫婦的壯舉所動容。當年,瀋陽的報紙載文稱:“郭鬆齡之敗,非敗於張作霖,乃敗於日本帝國主義。”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7張

珠林寺 暫厝屍骨

據瀋陽市文史館有關資料記載,當年,張作霖盛怒之下,命令將郭鬆齡夫婦“曝屍”,又有誰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

收屍安葬之人,必定是郭鬆齡的親屬。然而當時,郭鬆齡二弟郭任生在北平(北京);三弟郭大鳴隱匿在大連。儘管郭鬆齡父母在奉天(瀋陽),卻哪敢出面為兒子、兒媳收屍?就在這時,一個人挺身而出,出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

這個人叫鄭寶,家住郭鬆齡故鄉漁樵寨鄰村國公寨村,是郭鬆齡的表親。郭鬆齡年幼時家中貧窮,鄭寶曾多方面照應。郭鬆齡當上旅長之後,回鄉探望父老鄉親時,將鄭寶兒子鄭恩堂帶回奉天(瀋陽),介紹給張作霖當馬弁,以後伺候壽夫人(張作霖五夫人張壽懿)。平素,壽夫人與韓淑秀過從甚密、交往頗深。於是,鄭恩堂便懇求壽夫人,請她向張作霖求情,下令准許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壽夫人説服了張作霖之後,由鄭寶出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暫厝於珠林寺內。

珠林寺 暫厝屍骨

據瀋陽市文史館有關資料記載,當年,張作霖盛怒之下,命令將郭鬆齡夫婦“曝屍”,又有誰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

收屍安葬之人,必定是郭鬆齡的親屬。然而當時,郭鬆齡二弟郭任生在北平(北京);三弟郭大鳴隱匿在大連。儘管郭鬆齡父母在奉天(瀋陽),卻哪敢出面為兒子、兒媳收屍?就在這時,一個人挺身而出,出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

這個人叫鄭寶,家住郭鬆齡故鄉漁樵寨鄰村國公寨村,是郭鬆齡的表親。郭鬆齡年幼時家中貧窮,鄭寶曾多方面照應。郭鬆齡當上旅長之後,回鄉探望父老鄉親時,將鄭寶兒子鄭恩堂帶回奉天(瀋陽),介紹給張作霖當馬弁,以後伺候壽夫人(張作霖五夫人張壽懿)。平素,壽夫人與韓淑秀過從甚密、交往頗深。於是,鄭恩堂便懇求壽夫人,請她向張作霖求情,下令准許為郭鬆齡夫婦收屍安葬。壽夫人説服了張作霖之後,由鄭寶出面,為郭鬆齡夫婦收屍,暫厝於珠林寺內。

移靈柩 厝之高崗

珠林寺原址,位於大東區珠林路一段10號。始建於後金初年,康熙初年重修擴建,佔地百餘畝,為瀋陽最早的“寄靈寺”。

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承德縣(瀋陽)知縣慶貽説:“死者屍骨皆父精母血,貴重如珠;寄骨寺內,棺木之相依,車前廊後舍序次如林也。”併為該寺題寫“珠林寺”匾額,是為“珠林寺”由來。“珠林寺”正門用青磚砌築,門楣上書“珠林寺”醒目大字。寺內古樹參天,肅穆幽靜。佛殿分正殿、配殿、碑房共20楹。另外還有僧房、禪堂20餘間,靈房數排。“珠林寺”周圍砌築了高大的青磚圍牆。清朝末年,“珠林寺”由浙江、江蘇會館經營;1919年,由奉天(瀋陽)同善堂接管。新中國成立以後,“珠林寺”由瀋陽民政部門接管,並將寺內1032口無人認領的棺槨全部掩埋。“珠林寺”的殿堂曾被工廠使用。如今,“珠林寺”已蕩然無存,惟餘“珠林路”地名。

“九?一八事變”以後,還是鄭寶出面,將郭鬆齡夫婦的靈柩,接回東陵區深井子鎮國公寨村,厝於胡家墳附近高崗上,但並未下葬。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8張

避災禍 無暇安葬

史料記載,郭鬆齡夫婦安葬之事,從1925年直至1952年,前後長達28年。且看其中之原委。

原來,郭鬆齡與韓淑秀婚後僅生一女,名叫“舜華”,於6歲時不幸在北京夭折。郭家商議,將郭鬆齡二弟郭任生兒子郭鴻志,過繼給郭鬆齡為兒子。當年,算命先生推算説:必須等到1931年9月19日過繼,才能確保“大吉”。然而,恰恰在“大吉”之日前一天,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所謂的“大吉”之日也就無法再“吉”了。當年,郭鴻志13歲。後來他得知,生父郭任生曾四處奔走,安排郭鬆齡夫婦安葬事宜。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謀殺之後,在東陵區七間房,郭任生購置了20畝山坡平地,闢為郭鬆齡夫婦墓地。但“九?一八事變”以後,郭家人均避禍在關內,不能回到瀋陽為郭鬆齡夫婦下葬。1938年,偽滿“總理”鄭孝胥去世。當時,鄭孝胥兒子鄭禹,任偽“奉天(瀋陽)市長”。鄭禹選中了東陵區七間房一個山頭,為父親鄭孝胥建立墓地。鄭孝胥墓地與郭鬆齡夫婦墓地隔溝相望。然而,在關內的郭家人聽説鄭孝胥墓地建在七間房山上,便以為佔用了郭鬆齡夫婦的墓地,便一時打消了為郭鬆齡夫婦安葬的念頭。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9張

終安葬 魂歸故里

1952年,為處理位於瀋陽水簸箕衚衕“郭鬆齡公館”房產事宜,郭鴻志再次回到瀋陽。

在當時的報紙上,郭鴻志看到一則新聞:曾追捕郭鬆齡的土匪王永清(匪號“天下好”)被鎮壓。郭鴻志當即寫信給政府詢問,政府回信證實説,這個王永清,的確是追捕郭鬆齡夫婦的罪魁禍首。郭鴻志對政府感激不盡之餘,再次想到要為郭鬆齡夫婦安葬。他隨即寫信給東北人民政府,請求允許在東陵區七間房墓地為郭鬆齡夫婦安葬。3天后,東北人民政府回信:政府與當地村政府聯繫,可以協商解決。郭鴻志隨即找到七間房村政府。村政府有關人員説,已經接到東北人民政府通知,同意為郭鬆齡夫婦安葬。

郭鴻志找到守墓人孫恩林,回到國公寨村,將郭鬆齡夫婦的棺槨運送到七間房墓地,在鄉人協助下,終於將郭鬆齡夫婦安葬。

郭鬆齡個人資料怎麼死的死亡真相 第10張

張氏父子直到此時仍沒有洞察郭鬆齡起兵的真正用心。

其實,郭鬆齡的反意蓄謀已久。郭鬆齡屬於志大謀深、不甘居於人下之人。雖然張學良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和充分的權利,他從心底感謝張學良,但對張學良僅憑父蔭、小小年紀就當上統兵主帥是很不服氣的,尤其是對張學良瞭解越多,這種不屑也就越深。1925年11月30日,也就是反奉的第九天,郭鬆齡在給張學良的信中,將多年來對張學良的不滿和怒氣一股腦地發泄出來:

“我公(張學良)為人多疑好殺……公明知齡(指郭)與韓(韓麟春)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復使伊(指韓)與齡並列,更委於珍為副軍團長,使齡受其節制。公(張學良)乃諉為主帥(指張作霖)意旨,事前不知,此語誰相信耶?……而齡所保薦部下之不信任,齡所陳述政見之不採納,猶其餘事耳,此應請公反省者一也……嗣與李景林榆關血戰,我公父子始得保持地位,至於今日。我公父子對李景林及鬆齡之信用,果何如耶?此應請公反省者二也。……去年榆關戰役子彈缺乏時,我公復欲支身後去,經婉勸始止。公乃自雲”不忍捨棄將士“,證以前事,齡實未敢深信。此願我公反省者三也。”

至於張作霖,郭鬆齡更是早有不滿。他看不上張作霖的治軍手段,看不上張作霖身邊的人。不滿於張作霖窮兵黷武,為自己的慾望用兵關內,而不管百姓死活。更不滿於張作霖與日本人的狗扯羊皮。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鬆齡率奉軍的主力浴血奮戰,居功至偉。但在戰後論功行賞時,張作霖任命楊宇霆為江蘇督軍,姜登選為安徽督軍,郭鬆齡卻沒得到什麼實惠。此事引起郭鬆齡的極大不滿,多年的積怨都湧上心頭,開始瞞着張學良祕密籌劃起兵反奉。

郭鬆齡起兵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真的像他自己所強調的那樣是“伐不義”,或者是推舉張學良主政嗎?他個人就沒有什麼想法或者説是野心嗎?

日本醫生守田帶着張學良的信來見郭鬆齡,郭向守田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此次舉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經42歲,這樣的病軀,也許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張上將軍(張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話,請學良到日本去留學三四年,自己的經綸抱負實現一部分之後,就將位置讓給張學良君,自己願意下野,靜度閒雲野鶴的餘生,這不是假的,是真的。為此,可請吉田總領事,白川司令官等做保人。”由此可見,郭是急於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採取的行動,目的是推翻張作霖的統治,自己掌權。至於三四年後“將位置讓給張學良君”的許諾,恐怕也只有小孩子能相信了。